汉阳的“抬棚子”市场早已坠入历史的烟云,成为了过去,而今尚能记起或说道的人已是屈指可数的了。今天,我们就说一说这个事。
汉阳古镇,始建于汉,位于青神县城南岷江东岸22公里,嘉州(乐山)城北25公里处。“汉阳”之名,其传说有二,究竟何为正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说汉代有一姓阳人家在此泊船建庐为窝;又有嘉州城北岷江三峡与汉阳交界处之鱼窝斜对西岸纤道上方有石刻“汉嘉阳风水神奇秀丽”之词。石刻尚存,风化厉害。
古镇山水相连,风景优美。岷江从北至南,曲折迂回,环绕汉阳三面犹如银带缠娇子。镇西面岷江水流平缓,称之为“沱”,其间约两公里范围内有上中下3个横渡口,而岷江水则绕西岸的九个半壁山脚而流淌。所以人们称之为“一沱三渡口,九块半壁山”。有民谣“白天千人拱手(纤夫拉纤犹如朝拜之状),夜晚万盏明灯。”“上听中岩钟磬声,下观龙泉香火灿。”“宝镜照圆通,三峡锁江河。”足见昔日汉阳的繁华。
舟行岷江,可上溯蜀都,能下达渝州。沿途风帆樯动,水鸟翔卫。草怀苏而映水,山蕴玉而生辉。野花绿树齐茂,桨声涛声并作。风月为君酒,风情为尔生。“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当真没有虚此一行。
徜徉古镇,古色古香。大戏台高耸入云,火神庙复建更新。悬梁浮柱撑大厦,封火砖墙云中画。翘角飞檐探嫦娥,檐下平台满香花。转角楼台抛绣球,平坦街道宜走马。门户深邃,瓦缝参差,盘盘绕绕,曲曲张张。几千院落连一体,万户民房并于街,井字形街道转转场,通向四面八方。一时之间,为岷江流域的重镇,三县七乡的物资集散地。
于是,商旅南来北往,东西交流,“抬棚子”街市应运而生,是为社会发展之规律。
一说到“抬棚子”这个名称,人们有点丈二和尚摸不清头脑,不禁要问,什么是“抬棚子”?又为什么要抬?这就要从古镇市场的外延说起。市场外延,就是当时汉阳场镇上的摊点满足不了人流如潮的消费需要,而另外开辟出的临时市场。这个市场在镇西盐关街和台子坝后面的斜坡地与岷江河滩沙石坝连接的地段。而河滩沙石坝又与江边长途船只停泊的码头衔接。这个长约一华里的大码头两端又各有一个横渡码头。长航的船工成群结队,东西交流的商客无数,他们上岸即入市。因此,生意兴隆。
古有打油诗为证:
三个码头两渡口,经商赚钱不用愁。
河滩坝上摆摊位,小小资本有搞头。
据汉阳镇*府的一位退休老干部欧家贵同志(年8月出生)讲:解放前的行*区划,镇叫乡公所,下设保(即村)。汉阳共有9个保。“抬棚子”这里是第5保。解放初期大小人口约人左右,人多地少,见着商机,就以“抬棚子”为摊点营生,以填补他们贫穷的生活。
在河滩沙坝上摆摊设点并不容易。因为最怕的就是洪水泛滥。每逢夏季,市场常被水淹。一遇河里涨水,河滩沙坝上搭建的商棚就要被水淹甚至被冲走。于是人们就创造性地发明了“抬棚子”—可以随时搬移的轻便的简易房子。棚子的形状与民间用圆木穿榫成排坊的房子相像。为便于抬走,“抬棚子”体积很小,一般屋子约10平方米,檐口高约2米。木料使用轻便的杉木,两边设置抬杠,周围用竹篾笆围起来,房顶用麦秆或稻草盖成。这样,洪水来了人们便把棚子抬到水淹不到的地方住。待水退了后再抬到市场上。
又有诗曰:
汉阳古渡有一怪,抬着房子做买卖。
游击战术真神奇,龙王也被人打败。
“抬棚子”市场,是以“抬棚子”为骨架构成的,全长约米,摊位形状各异。就“抬棚子”商铺而言,也有长有短,有宽有窄,有大有小,没有统一的标准。除此之外,还有形式多样的摊点,如用板凳加木板的,有用木板平放在地上的,有用大伞撑起的,有在地上铺一块布的,形形色色,错落参差,互帮互助,相得益彰。就像岷江河里跃上河滩的巨龙一样,舞于晨而夕照兴,灯火相映,不知倦怠。
“抬棚子”市场,虽然是个场外之场的简易市场,但商品齐全,与场镇相比,只是简陋点而已。如远销外地的大型贸易商品有:蚕茧、丝绸、大米、火把柴等,早早运来,等待装船。从外地运回的大宗商品有:食盐、布匹、铁等,休闲娱乐有:棋牌店、烟馆、茶铺、酒馆饭店等。有大小百货,农副产品和手工制品,以农用竹木器具和船上用的纤绳绳索为多。
熟食有东坡肘子、麻辣鸡肉、炒花生、石磨豆花。名小吃有枕头粑、叶儿粑、冻粑、棕儿粑、糍粑、发粑、*糕粑、附油叶儿粑、油炸豌豆粑、凉糕、凉粉、大头菜片等等。
有人这样形容:
街在河滩虽简陋,各类商品样样有。
特产名食逗人爱,吃了之后还带走。
“抬棚子”街白天热闹非凡,拥挤不通,晚上也一样的繁华。晚上除古镇万盏明灯朗照外,“抬棚子”市场也是灯火辉煌,尤其是米市码头和火把柴码头。由于白天拥挤难以搬运火把柴和大米上船,只好选在夜间装船。据欧家贵同志讲,旧时汉阳镇两天赶一次集,就有三、四十艘长途船只来此运送大米和火把柴。“抬棚子”市场有一个搬运队,共有三、四十人,专门负责搬运上船。火把柴运成都九眼桥,大米运乐山。而这些船只都是晚上装货,第二天一早开船。整个码头至“抬棚子”街通宵达旦,明灯朗照,人来人往,十分热闹。在装船的间歇,大多数船工也到“抬棚子”里喝酒、品茶,或者抽烟、打牌以解乏。
所以“抬棚子”街:
白天拥挤人难行,夜间正好把货运。
市场码头皆忙碌,通宵达旦灯火明。
“抬棚子”市场又是音响动人的市场。
△水泥路两边及码头沿江河滩就是当年“抬棚子”市场所在地
上柴啰!(群喊)
吆艳儿吆嘛(一人领唱)
嗬嗨!(群和)
这是来码头运火把柴的船要拢码头之前船工们发出的信号。
嗨咋!嗨咋!嗨咋!嗨咋!吆起,到啰!
“抬棚子”街的广告是:
喂!椒麻鸡肉又麻又香哦!哎!来,凉糕—凉面!九香虫—蚕蛹儿!耗子药,耗子药,耗子吃了跑不脱!
商人小贩争相吆喝,广而告之。卖打药的边喊边把胸膛拍得啪啪响,以展其动态的声音;补锅的把铁片串在一起甩得哐啷哐啷的响,以示乐音之优美;卖麻糖的用小钉锤敲击麻糖刀背,叮当响。小孩子们根据这个声音的敲击节奏,就会跟着唱:叮当叮当卖麻糖,麻糖甜,麻糖香……各种声音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使人心旷神怡的交响乐。
夜深人静,岷江河的波涛声隐隐约约,如歌如泣,使人陶醉、忘怀。
如今,有位一直居住在翻身街的老人,常常站在屋檐下,望着那已然不存的“抬棚子”街遗址,仿佛在听涛声依旧的岷江水声,在看江河书写的辉煌,蓝天袒露的旷达,大地酿就的永恒。嘴里喃喃自语:抬棚子!抬棚子……
来源:青神发布作者吴伦先*洪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