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香虫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再学中药之川楝子
TUhjnbcbe - 2022/6/1 12:33:00

川楝子是楝科植物川楝的干燥成熟果实,因其外形似小铃铛,又名金铃子。川楝子在诸多名方中均有使用,比如金铃子散、橘核丸、一贯煎等,但由于许多本草中记载其“有小*”,导致临床使用川楝子时有很多忌讳,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川楝子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下品·木》中,“味苦寒,主温疾伤寒,大热烦狂,杀三虫疥疡利,小便水道。生山谷。”其属下品,人们已经发现川楝子在使用时有不良反应。《本草纲目》中曰:“气味苦寒,有小*,主治温疾伤寒,大热烦狂,杀虫,疥疡,利小便水道。”明确提出川楝子“有小*”,川楝子的*性有什么表现,大约什么剂量会导致,似乎古人没有明确。而其性味苦寒,苦可泄泻,寒可清热,从其性味上很难判断出川楝子具有理气的功效。故理解下面两个问题,是正确使用川楝子的基础:

1、性味和功效

目前对于川楝子的分类欠妥当,值得深入思考。《中药学》中将川楝子归于理气药,用于治疗气机郁滞的病证。理气药能够促进气机运行,使其条达通畅。药物如果具有理气作用,其性味应当有一定的特点:要么味辛走窜,如香附(辛、微苦、微甘、平)、枳实(苦、辛、酸);要么性温,如荔枝核(甘、微苦、温)、刀豆(甘、温)、九香虫(咸、温),要么辛温均有,如薤白(辛、苦、温)、乌药(辛、温)、沉香(辛、苦、微温)。而川楝子性味苦寒,怎么会能够促进气机流动呢?同时《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的主治中也未记载川楝子具有理气的作用。因此,综合川楝子性味及临床应用,其功效为:清热止痛、清肝泄热、杀虫。主要用于肝胃气滞,郁而化热之热厥疼痛,正如元素曰“热厥暴痛,非此不能除”。通过适当的配合,可增强川楝子的功效,比如,金铃子散与元胡索配伍,可明显增强止痛作用;一贯煎中,与诸多养阴药合用,亦助清热止痛之功;在橘核丸中,与理气软坚化痰药相伍,能够缓解疝气疼痛。至于川楝子的杀虫作用,由于目前临证较少使用,此处不再赘述。

2、*性与安全

川楝子因其“有小*”,使其临床使用受到很大的制约。有几个问题需要回答:川楝子*性反应有什么临床表现?多大剂量能够发生*性反应?能不能够避免这样的*性反应?

2.1川楝子*性的临床表现:

历代医家较多记载了川楝子有小*,而大部分未明确到底是什么样的*性表现。在《新修本草》中记载:“此物(指楝实)有两种,有雄有雌。雄者根赤,无子,有*,服之多使人吐不能止,时有至死者。雌者根白,有子,微*,用当取雌者。”有报道患者口服g未炮制川楝子的水煎液ml,约30分钟后出现恶心、呕吐、听力、障碍、视物模糊、口干、心慌、燥热、小便不畅等临床症状。结合近年来的研究,川楝子的*性有:消化道*性、肝肾*性、妊娠*性、呼吸抑制、肌无力等表现。

2.2导致川楝子*性反应的剂量是多少?

川楝子的*性反应均以动物研究为主。近年的研究发现,川楝素是川楝子疗效和*性的物质基础。许多研究证实,给动物灌服川楝子,所导致的*性反应与川楝子的浓度有关,有明显的量效、时效关系。小鼠腹腔注射、静脉注射、皮下注射和灌胃(口服)的半数致死量(LD50)分别为13.8±1.2、14.6±0.9、14.3±1.5和.2±44.0mg/kg。通过换算,大约相当于60公斤体重的人一天服用了-克的川楝子,最高甚至达到了克。临床显然不可能达到这样的剂量。因此,川楝子*性反应与剂量显著关系,临证时正常剂量一般不会导致*性反应。

2.3如何避免川楝子的*性?

川楝子虽然有一定的*性,但由于其具有良好的止痛作用,许多著名方剂中均有川楝子,只要把握好使用的方法,尽量避免*性反应,一般有以下几点:第一,使用川楝子要根据辨证来使用,掌握其气郁化热,“热厥心痛”的特点,避免用于脾胃虚寒证。第二,适当的配伍可减少其*性反应。古人已经在长期的实践中,探索出了很好的药物配伍,如川楝子与元胡索、香附、白芍配伍,均可降低其*性反应。第三,适当的炮制方法可以减少*性,有体外研究报道称不同炮制方法的*性从大到小为酒川楝子>生川楝子>焦川楝子>盐川楝子>醋川楝子。第四、选择正确的用量,一般推荐使用剂量为4.5-9克。第五,适当的使用时间。长期使用可以增加发生不良反应的机率,尽量中病即止,避免连续长时间使用川楝子。

《素问·六元正纪论》:“*帝问曰:妇人重身,*之何如?歧伯曰:有故无殒,亦无殒也”,这也是古人使用有*药物的智慧。只有正确把握川楝子的适应证、正确的配伍、使用剂量、使用时间,就可以发挥川楝子的最佳疗效,而避免*性反复,川楝子绝对是一味好药。

正所谓:

川楝苦寒有小*,热厥暴痛有良效;

增效减*有数法,证机相合期显功。

灵兰中易堂

传承精华,发扬国粹。

1
查看完整版本: 再学中药之川楝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