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读
潮安村医张仲林立德行医治疗痒疹胃病有口碑作者:江玲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年10月24日
来源/中医书友会(zhongyishuyou)
I导读:胃乃多气多血之腑,胃内气血的状况如何,直接决定着胃的强盛衰弱。胃内气血功能一旦发生了障碍,那么就会发生这样那样的病变。因此,治疗胃病必须调和气血。
治疗胃病必须调和气血
主编/王永炎等
《灵枢·五味》指出:“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因而医家历来认为人以胃气为本,“有胃气即生,无胃气即死”。《灵枢·决气》中说:“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脾胃又是血液的生化之源。由此可见,胃乃多气多血之腑,胃内气血的状况如何,直接决定着胃的强盛衰弱。胃内气血功能一旦发生了障碍,那么就会发生这样那样的病变。情志不遂,饥饱失常,劳累过度,冷热失节等内外因素,都能使胃的气血功能异常而发生种种病理变化。例如胃气壅滞不通,轻则为胀,重则为痛;胃气上逆则见反胃嗳气,胃气久郁化火则见烧心、吐酸或大便秘结等症;气滞久延,导致血瘀,必伤经络,或痛如针刺,或症见出血;若胃痛日久不愈,必然由实转虚,或伤及脾阳,致使升运失常而见阳虚之候,或损及胃阴,造成津少液涸而见阴虚之证。这种由实转虚的病变,当然与每个患者的体质强弱、治疗是否得当有关,但究其根源,起因还是在于胃气壅滞不通。所以,我认为治胃病,抓根本,必须从调和气血入手。根据胃脘痛的发展演变过程,我在临床实践中把它分成气滞、血瘀和虚证(包括气虚和血虚)三种类型。本着郁结者解之,瘀积者行之,虚损者补之的原则,采取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补气以温中以及和血以养阴的方法,分别制定了胀痛方、瘀痛方和虚痛方来调和胃中的气血,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一)调气以和血这种方法,主要用于气滞型胃痛证的治疗。引起胃气阻滞的原因,临床上常见的大致有两类:一是由胃本身引起的,诸如饮食冷热不节,饥饱失常;二是由于忧思恼怒,情志失调,肝气犯胃而影响了胃气的通降。气滞胃痛的临床表现,除了胃脘胀满外,常伴嗳气频作,大便不畅。如果是肝气郁结而犯胃,那么就伴有攻撑作痛,痛连两胁的感觉。气滞胃痛的关键虽然在气,但“气为血之帅”,“气滞血亦滞”,气的功能失常,必然会导致血的功能紊乱。所以治疗气滞胃痛我常采取调气以和血的方法,通过调气(包括理气、行气)达到和血的目的。调气的方剂是多种多样的,用哪一张比较合适?根据我长期的临床体会,认为“香苏饮”一方,药少量轻(只有香附、苏梗、陈皮三味),不燥不腻,不寒不热,既能理气导滞,又能疏肝解郁,较为理想。我在临床实践中,以此方为基础,适当加入通降之品,如枳壳、大腹皮、香橼皮、佛手等,组成胀痛方,作为治疗气滞型胃痛的主方,疗效较好。本方以苏梗、香附、陈皮为主药,苏梗入胃,顺气开郁和胃,治胃脘胀满有效;香附入肝,解郁理气止痛,治胸脘胀满作痛效果良好;陈皮理气和胃化湿,为脾胃宣通流利的要药,具有能散能燥能泻能补能和之功,同补药则补,合泻药则泻,配升药则升,佐降药则降。它与苏梗、香附配合,既能调气和胃,又可舒肝止痛。本方配枳壳以破气消积,利膈宽中,能消胃脘胀满,通大小肠;佐大腹皮下气行水,调和脾胃;香橼皮、佛手二药,具有宽胸、除胀、止痛作用。以上各药互相配合,可以加强行气、和胃、通降、舒肝、止痛的作用。“气行血亦行”,胃气通降了,胃的运动功能正常了,血的流行必然也就畅通无阻了。我在香苏饮的基础上自己配制了加味香苏饮(苏梗、香附、陈皮、枳壳、大腹皮、香橼皮、佛手)作为治疗气滞胃痛以胀为主的主方。如伴见胁肋胀痛,口苦泛恶,肝郁不舒症状者,可加柴胡、青皮、郁金等味以舒肝解郁;若伴便秘、腹胀、腑行不畅者,可入酒*或瓜蒌、莱菔子以导滞通腑;如伤食生冷,胃寒作痛者,可加良姜或荜澄茄等品以行气散寒止痛;如顽固腹胀,反复不愈,则可配用鸡金散(鸡内金、沉香或木香、砂仁、香橼皮等量研末,每服3g,日2次),健胃消胀化滞(亦可用于汤剂)。宋某,男,46岁。胃胀多气,时伴隐痛,反复发作,时近1年,食后脘胀尤甚,不思饮食,二便正常。西医诊断:慢性胃炎。舌苔*,脉象缓。病系气滞食阻,胃失和降,治宜调气和血。处方:香附10g,陈皮10g,枳壳10g,炒鸡内金5g,香橼皮10g,佛手5g,大腹皮10g,砂仁6g,焦三仙各10g,木香6g。服6剂后,胃脘胀痛明显好转,食欲亦增。后以原方加减续进10余剂,胃胀基本控制。(二)调血以和气这种方法,主要用于治疗血瘀型的胃病。气滞日久,必然会引起血瘀,出现胃脘又痛又胀而以痛为主的症状。此病关键虽然在血,但它的发生是由气滞引起的,血滞气亦滞,气行血亦行。所以治疗血瘀胃痛,我常采取调血以和气的方法,通过调血行气,达到活血止痛,行气除胀的目的。调血的方剂也是多种多样的,究竟用哪一张好?我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体会到,用我自制的金延香附汤(金铃子、延胡索、香附、陈皮、枳壳、大腹皮),治疗又痛又胀以痛为主的血瘀轻型胃痛疗效较好。金铃子入肝,舒肝气,能行气通滞;香附理气开郁,主气分,行气之中兼行气中血滞,为气中血药;延胡索活血利气,主入血分,行血之中,兼行血中气滞,为血中气药。金铃子、延胡索、香附三者配合,既能活血止痛,又能理气(胃气与肝气)宽中;陈皮理气和胃化湿,与延胡索、香附、金铃子为伍,既能活血止痛和胃,又能舒肝理气;配以大腹皮与枳壳二药,取其下气消胀除满,通利大小肠。胃主通降,“胃宜降则和,腑以通为补”,通则不痛。用此方治疗血瘀轻型胃痛,效果一般均佳。如病人郁久化火,伴见烧心、吐酸者,可加*连、吴茱萸清火解郁行气,入煅瓦楞化瘀止酸;如胃痛喜暖畏寒,可入良姜、甘松以行气散寒止痛;若心烦喜呕,舌红苔*,有热象者可入栀子、竹茹。居某,男,42岁。胃脘疼痛,已有多年,近20天疼痛加剧,呈阵发性,痛甚反射至肩背,呕吐酸水,空腹痛甚,口渴干苦,纳差,大便结,小便*,经用中西药治疗2周,痛未缓解,医院钡餐检查,诊断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舌边紫,中心苔*腻,脉弦。病属肝胃不和,气血瘀阻,治宜调血和气,疏肝止痛。处方:金铃子10g,香附10g,延胡索5g,青陈皮各5g,枳壳10g,*连2.5g,吴萸1.5g,乌贼骨10g,煅瓦楞12g,佛手片5g,炒五灵脂10g。上方加减连服18剂,胃痛消失,饮食正常,临床治愈。血瘀轻型胃痛继续发展,瘀久入络,胃只痛不胀,或刺痛难忍,有的伴见大便隐血试验阳性。从疼痛的部位来看,大凡痛有定处的多为溃疡病,痛无定处的以慢性胃炎为多。此类症状,为血瘀胃痛的重证,当以化瘀止痛为主,用我自制的猬皮香虫汤(炙刺猬皮、炒九香虫、炒五灵脂、金铃子、延胡索、制乳没、香附、香橼皮、佛手)调血以和气。凡出血多者,可加蒲*炭、三七粉、乌贼骨、阿胶珠等以化瘀止血;或用白芨粉单味,每服3~6g,日服2~3次。本方以炙刺猬皮、炒九香虫为主药,刺猬皮味苦,性平,无*,入胃与大肠二经,有逐瘀滞,疏逆气的作用,能祛瘀止痛,活血止血,本草上记载能治胃脘痛,肠风下血,痔漏下血等症。九香虫味咸,性温,无*,能通滞气,壮元阳,对肝胃气滞疼痛及痞满胀痛均有成效。两药合用,祛瘀血,通滞气,止痛止血效果好。方配五灵脂、金铃子、延胡索、乳香、没药等行气活血化瘀止痛之品,是为了加强疗效。一般而言,瘀血型胃痛,痛势减轻或基本控制后,常有食少乏力等虚象,可用和胃健脾调补法治之,以枳术丸或者香砂六君子汤之类收功,切忌早补或峻补。因胃腑以通为补,如补之不当,会引起气滞血瘀,而使老病复发。郭某,男,38岁。年开始胃脘疼痛,经钡餐检查,诊断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胃脘刺痛反复发作。年9月来院诊治,当时症见空腹胃痛,刺痛拒按,痛有定处,且伴烧心,吐酸,黑便,舌质微红,苔薄*腻,脉弦细。病乃气滞血瘀,郁久化火,血络受伤,治以活血化瘀,调血和气。处方:炙刺猬皮5g,九香虫5g,佛手5g,元胡粉5g(冲),金铃子10g,甘草5g,马尾连6g,白芍10g,香橼皮10g,煅瓦楞12g,吴萸1.5g。服药6剂,空腹胃痛大减,吐酸亦止。唯脘胀纳差,原方去芍药、甘草、吴萸、马尾连,加砂仁、香附、大腹皮等品行气宽中,开胃醒脾。又服3剂,胃脘痛基本消失,食欲亦增。1个月后,因饮酒病情又发,复用前法治疗,也取得同样效果。(三)补气以温中这种方法,适用于脾胃虚寒证。胃痛久延不愈,由胃及脾,必然由实转虚,成为脾胃虚证。若见胃痛隐隐,喜暖喜按,肢冷便溏,或见泛吐清水,舌淡苔白,脉沉迟。此系久病耗气伤阳的脾胃虚寒证,治当补气以温中,散寒以止痛,可用我制配的加味*芪建中汤(*芪、桂枝、白芍、炙草、饴糖、良姜、大枣、金铃子、元胡、陈皮)主之。本方是在*芪建中汤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方以甘平之饴糖以补中缓急,辛温之桂枝以温中散寒,二药合用,取辛甘化阳之义,共为主药;以酸苦微寒之白芍和营敛阴,甘平之甘草以调中益气,二药合用,取酸甘化阴之义,甘苦相须,能缓急而止痛;姜、枣调和营卫;*芪大补中气;金铃子行气通滞;元胡活血止痛;陈皮理气和胃。诸药合用,能使脾胃阴平调,营卫协和,气血得通,脾运胃健。沈某,男,成年。患溃疡病多年,反复发作。近日胃痛隐隐,喜按喜暖,且伴食少,腹胀,时时嗳气,偶吐清水,乏力肢倦,大便溏薄,面色萎*,舌淡苔白,脉弱。病系耗气伤阳,胃寒气逆,治宜补气以温中,散寒以止痛。处方:*芪10g,桂枝10g,白芍10g,炙草6g,饴糖30g(冲),良姜10g,大枣4枚,金铃子10g,延胡索10g,陈皮10g。服药3剂,胃痛明显减轻,但稍遇寒冷又发,再服本方后诸症即解。(四)和血以养阴这种方法,适用于脾胃虚热证。若胃痛日久不解,症见胃痛隐隐,灼热心烦,口燥咽干,舌红少苔或剥,脉细数。此乃瘀热日久伤阴损津的脾虚热证,治宜养阴益胃,和血止痛,可用我配制的加减益胃汤(北沙参、麦冬、石斛、丹参、白芍、甘草、乌梅、香附、金铃子)主之。此方由益胃汤加减组成,沙参甘苦微寒,有养阴清热之功,能补阴而制阳;麦冬甘而微苦微寒,既能养阴清心,又能生津益胃;石斛甘淡性凉,能滋阴养胃,清热生津。三药相伍为用,用治阴液耗伤或久病而致的胃阴亏损。方中加丹参、白芍以和血柔肝,乌梅、甘草酸甘可以化津,金铃子、香附能行气活血,舒肝止痛。诸药配合,有利于养阴以益胃,和血以止痛。若患者胃胀反复不愈,且伴下坠之感,或有内脏下垂等脾气下陷的表现,此时就应该选用补中益气汤加枳壳,取其升补之中又有通降之意。陈某,女,58岁。因患萎缩性胃炎久治不愈来院治疗。诊见:胃痛隐隐喜按,不能进食,时有头昏,甚则晕倒,形体消瘦,心烦急躁,舌红无苔而干,脉沉细无力。此乃胃病日久,气血均虚,阴伤尤甚。治宜养阴益胃,和血止痛。处方:沙参10g,麦冬10g,花粉12g,石斛10g,乌梅5g,甘草5g,生地12g,元参10g,金铃子10g,元胡粉5g(冲),香附10g。上方加减连服20余剂,病势缓解,食欲增加,舌亦转润,日生薄苔,烦急症状亦除。祖国医学理论认为:通则不痛,气血调和也;痛则不通,气血瘀滞也。胃脘痛胀,归根结底,也是气血不通造成的。上面讲的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补气以温中,和血以养阴的种种方法,实际上都是一种通法。诚如清人高士宗在《医学真传》中说的:“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上逆者使之下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也。”治疗胃病采取这样多种通法,目的是为了使胃气通降,这完全符合胃气主降,胃宜降则和,腑以通为补的原则。本文摘自《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董建华》,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主编/王永炎等。
今日荐读
1.八大名家为专注于痒疹胃病诊治领域的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张仲林题写墨宝
2.13位楹联家为专注于痒疹胃病诊治领域的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张仲林题写嵌名联
3.37位作者为专注于痒疹胃病诊治领域的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张仲林撰写通讯、诗词、诗歌
4.痒疹胃病患者好福音,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张仲林在潮州市潮安区金石镇张厝巷村卫生站立德行医门诊!
5.治皮肤病是家传“拿手活”,治顽症从脾胃入手……
6.治疗痒疹胃病有口碑(组图)
往期荐读
1.公卫课件解读第三版,史上最全!2.史上最全公卫资料合集,人人有份
3.基本公卫应知应会问!
4.医院的检查报告,这样一看就懂,以后别再问医生了!
5.各年龄血压、血糖、血脂、血尿酸对照表!
6.生化全套检验大全
7.胃镜活检病理报告单解读
8.史上最全的人体解剖全图!
9.58张消化系统医学美图,张张经典!
10.舌诊图谱,史上最全
11.61张高清舌诊图谱,图文对照,珍藏版
12.舌诊对消化系疾病诊断的意义
13.史上最全的种皮肤病图谱(修订版)!
14.史上最全皮肤病图谱(附治疗方法)
15.小儿感染性出疹性疾病记忆策略及皮疹图库!
16.儿童常见色素性皮肤病的诊断与鉴别大全
17.四诊合参缺一不可!中医看病为何必须看人?
18.中医看病一定要面诊:看看片子是开不出药方的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
20.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
21.中华人民共和国疫苗管理法
22.中华人民共和国退役*人保障法
23.《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全文来了,这些条款跟医生最相关!
24.中华人民共和国医师法
25.广东省中医药条例
26.潮安健康文章大全(年版)
27.张仲林痒疹胃病好文盘点(年版)
28.张仲林痒疹胃病录(年完整收藏版)
29.张仲林工作室痒疹胃病录(年完整收藏版)
30.《*帝内经》之“饮食有节”探微
31.枸杞子疗病新用
年10月回顾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2周年!
慢性胃炎30问
中虚邪伐为致病根本!国医大师徐景藩疏肝调中治残胃炎经验分享
三仁汤治疗皮肤病大有可为
治疗脾胃病,学习张仲景!
免责声明
张仲林(I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