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季虫”,这个典故想必大家都听说过。故事的内容大概是,有人问子贡,一年有几季。
子贡说有四季,而那个人坚持认为一年有三季,结果二人争论不休。
最后,子贡只好向孔子,讲明原委,由老师裁度。
可是,孔子对那个人打量了一番之后,却回答说:“一年的确有三季。”
这样子贡很是惊愕不解,于是待那人走后,子贡忙问孔子:“老师,难道一年不应该有四季吗?”
孔子说:“没错。”子贡更加不解。
孔子继续说道:“我知道你为何疑惑,我之所以回答说三季,是因为刚才那人一身绿衣,分明就是田间的蚱蜢,春生秋死,一生只经历过春夏秋,三个季节。
他根本就不知道冬季的存在,那你即使和他争论七天七夜,也不会有结果的,所以只能顺着他说,否则他是不会走的。”
子贡听完,顿时就明白了。
后来,“三季虫”就演变成了一个典故,用来形容那些见识短浅的人。
但是,无论是谁,我们都不会认为自己是“三季虫”的,尤其是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以为人类掌握了至高的真理,所以变得愈发自信。
很多人无视古人的智慧,甚至有些人对我们的先贤和经典嗤之以鼻。
我们都太狂妄与自大了,在很多人的眼里,古人分明就是“三季虫”,固守着自己的认知,然后坐井观天。
但是,真的是这样吗?
有一句话,当你凝视着深渊的时候,深渊也在凝视着你。
借用这句话的表达,当我们在嘲讽古人的时候,其实古人也在嘲讽着我们。
在这方面,做的最绝妙,用的手段最高明的就是庄子。
其实,如果你认真体悟的话,你就会发现,庄子的《逍遥游》通篇都是在嘲讽人类,包括现代人,包括一切没有悟道的人。
为什么这样说?
庄子在《逍遥游》中说:“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朝生暮死的菌类不会懂得什么是一个月,寒蝉蚱蜢也不会明白什么是一年。
对于人,我们当然都见识过一年的春夏秋冬,所以都认为自己不是“三季虫”。
其实我们都错了,“三季虫”只是一个虚指,是用气候上的季节,来隐喻更加宏大时空中的“季节”。
我们都见识过冬季,只能说明我们不是动物,寿命相对长一点,但是我们见识与经历过一个朝代的春夏秋冬吗?
一个朝代,最长久的是周朝,共计八百多年,而我们比较熟知的汉、唐、清等等朝代,也有两三百年的历史。
试问有谁能活那么久呢?
但是庄子《逍遥游》中就有:“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
说楚国的南方有一只叫冥灵的大龟,在他眼里,五百年只是一春或一秋。
对于这只大龟来讲,他可以见识与经历,好几个朝代的春夏秋冬了,那在他的眼里,我们是不是“三季虫”呢?
然而,这还不算什么。这只大龟也只能见识几个朝代的春夏秋冬,还有更厉害的。
庄子在《逍遥游》中又说:“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椿,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
上古的时候,还有棵叫大椿的树,在它眼里,八千年才是一春或一秋,这就是“大年”。
看懂没有,一山更比一山高,楼为青山楼外楼。
八千年,这可以算的上是一个文明的长度了,然后在这棵大椿树面前,也只是一个季节的长度而已。
那么,在这颗大椿树眼里,那只楚国的大龟,也只能算是“三季虫”了,而我们人呢?应该可以算的上蚂蚁吧~
但是,这也不算什么。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在佛家,还有个“一劫”的概念,而一个大劫大概是十三亿年,也就是天地的一成一败,成住坏空的时间长度。
也可以说,“一劫”就是一个天地的“春夏秋冬”。
然后,也有很多的高级生命可以历经多少劫而不死,那么在这些高级生命的眼里,那棵大椿树是不是也是“三季虫”呢?
而我们人类,在这些高级生命眼里,真的就是尘埃。
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恐怕都是抬举我们了。
人生天地间,忽焉若飙尘。
所以,虽然我们现代人物质丰富、科技发达,但是我们也不要低估了古人的智慧和眼界。
保持对古圣先贤和经典的敬畏之心,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因为他们有可能见识过更大的世界,只不过不是通过科技的外求,而是身心的内证。
仙翁泄天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