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红河,很多人不知所指,因为红河有红河州和红河县,就算在红河前面冠以“侨乡”,不少人还是一头雾水,分不清此红河和彼“红河”。笔者在这里特作说明,红河州有一个红河县,侨乡红河广义指的是红河县,狭义指的是红河县城迤萨,以下行文中所说的红河主要指红河县城迤萨。
红河的开放包容,造就了红河饮食文化的多样性,在红河,你可以吃到地道的哈尼族、彝族、傣族等民族风味,也可以吃到地道的越南,老挝等东南亚特色美食,也会有一些被改版的广味,导致了红河没有独树一帜的菜系,同时也造就了红河是美食聚宝盆的美誉。
如果说红河有几个名师大厨,代表不了红河饮食文化的全貌,而通过一个普通的家庭妇女则可窥斑见豹。
红河迤萨人习惯把阿姨或者姑姑称为“阿娘”,在迤萨西门街,有一个被人尊称为“阿白娘”,她皮肤白净,衣着简洁,待人和蔼,是红河迤萨人心目中的烹调能手。阿白娘不姓阿,是红河南部山区的哈尼族,她七岁就被迤萨一*姓大户人家看中,为了让女儿拥有美好的生活,父母就答应让她到迤萨*家当使唤丫环。由于她心灵手巧,人又长得肤白俊俏,*家叫她阿白,后来大家都叫做*阿白了。
阿白娘在*家不仅学到仁义礼智信,更学到了许多当时良家妇女必备的女红,纺线织布,做衣裤和鞋袜样样精通,更拿手的还是做得一手好菜。马帮出行需要方便携带的食物,阿白娘从小就在*家学会了腌肉,腌酸菜、制作牛肉干、豆腐干等活计。阿白娘虽然从小在汉族*家当使唤丫环,但逢年过节,开明的主人一家都会随她一起回哈尼族老家过年。多年来,聪明好学的她吸取了哈尼族和汉族饮食文化的精髓,做得一手“哈汉全席”,用今人的话来说,阿白娘做得一手绝味的马帮菜。
由于红河境内峰峦起伏,沟壑纵横,海拔高差达多米,因此导致了红河“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牛亲家”的奇特风俗应运而生。所谓牛亲家就是哈尼族和傣族共用一头耕牛,先耕节令较早的低海拔傣族地区的田地,傣族耕完刚好接上哈尼族的节令。因此傣家过节时,阿白娘娘家的牛亲家也会请她娘家和*家一起去过节,好学的她又“染上”了一身傣家风味。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红河马帮人外出经商,不少人获利丰厚,红河人对生活品味有了极大的提高,对饮食文化有更高的追求。随着富户的增多,镖局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镖师们大多以广东人为主。镖师维系着大户人家的身家性命的安全,大户人家自然要尊重镖师们的饮食习惯,广味也就成为家常便饭,因此善于学习的阿白娘也会几道“广味”。
阿白娘的菜之所以美味,除了她精细的配菜和精巧的烹饪手艺外,还离不开红河优质的食材。红河哈尼族的“活宝猪”从出生到出栏,一直毛光水滑,圆润可爱,憨态可掬。因其生长周期长,生长缓慢(一年最多也就五十公斤左右),其瘦肉细腻柔软,肥肉入口即化,肥而不腻,有一股奇特的肉香。猪肉的各种做法中,我最喜欢的是生蒸五花肉。哈尼风味以煮为主,而阿白娘却擅长广味的蒸。
红河因炼铜导致森林破坏,因此柴火异常珍贵。蒸饭时,阿白娘把肥瘦适中的五花肉和饭一起蒸,蒸熟后将肉切成薄片食用,为保持特有的香味,米必须采用上好的香米,饭香和肉香往往飘香小巷。蘸水仅采用本地用*豆制作的酱油和牛街的那刀辣。
说起“蒸”来,我最喜爱的还是阿白娘的“广味”——清蒸梯田鱼。梯田鱼吸取天地之精华,肉质洁白细腻,味甘而不腥。将梯田鱼洗净装盘,盖上姜丝和蒜泥,蒸熟后再撒上哈尼特有的细葱和香菜就是一道美味。阿白娘常说,这道菜是广东镖师的最爱。哈尼族的做法则用水煮,一般有火爆的酸菜鱼和酸笋鱼,也有鲜甜的放葱花香菜的清汤鱼。
阿白娘还能把普通的蒸鸭蛋做到极致,她的蒸鸭蛋,往往选用嘎它鸭蛋,我敢说,红河县嘎它鸭蛋的蛋*是全世界最红的,蒸蛋貌似简单,却有大智慧,首先一定要采用上好的“活宝”猪油,盐要先在水里溶化,特别重要的是水量的配置,多一滴和少一滴都影响口感。其次火候的掌握也很重要,一定要用“功夫火”,因此像五花肉一样放在饭上慢蒸。蒸熟后再撒点葱花草果,堪称色香味俱全。如果撒上点鸡肝散,不仅清凉可口,还有明目降火之功效,兼治小儿肝积。如果和小黑药一起蒸,则有温补之功效,适合年老体虚之人食用。
说起药膳,阿白娘还有一食材——糖鸡屎,这糖鸡屎必须先用健康的未打鸣的公鸡,喂之大米,数天后便能拉出糖鸡屎。把糖鸡屎涂抹在未打鸣的公鸡鸡肝上,用芭蕉叶包裹,再用灶窝灰烘烤,不仅奇香可口,更是治疗小儿肝积的最佳良药。
红河的小*牛也和“活宝猪”一样,因其生长周期长,体型小,正所谓是浓缩了的精华,是绝美的食材。牛肉的制作则把整头牛一锅煮,五脏六腑,耳朵鼻子眼睛牛鞭缺一不可,带皮牛肉是人们的最爱。
阿白娘的拿手好菜还有哈尼蘸水鸡、韭菜煎鸡蛋等地方菜肴。哈尼蘸水鸡选用的是“有人认无人养”的本地飞鸡,蘸水则采用野生草果、花椒等十几种香料配制而成。貌似毫无特色的韭菜煎鸡蛋除了采用土鸡蛋外,所用的韭菜更是哈尼族特有细韭菜,因此特别香甜。
说明起食材,哈尼族的糯洋芋(土豆)也必须说一说,糯洋芋一般只有鹌鹑蛋大小,所以红河人称之为“珍珠洋芋”。因其太小,不方便去皮,所以只有带皮煮熟,去皮后用刀拍扁,或煮或煎或烤都是美味。如果捣成泥,佐以茴香菜等做成老奶洋芋更是我之所爱。当然傣族的芋头汤也是厌食者的克星,红河人有“小谷米,芋头汤,撑死憨婆娘”之说。
红河人对木甑子很有讲究,要攀枝花树的蒸出来的饭菜味道才能保持原汁原味。为了节约柴火和时间,阿白娘往往把洋芋和芋头一起放在木甑子下面一起煮,把蒸肉、蒸鱼、蒸鸭蛋等一起蒸在饭上,这样饭熟菜也基本就熟了。
阿白娘的“广味”还有世人都赞不绝口的凉卷粉,之所以给广味打上双引号,其实是“哈广”结合,其配料以哈尼族的制作方法为主,再加入镖师们喜欢的介末、柠檬和白糖,凉卷粉也需采用上好的高海拔地区的梯田红米,“现蒸热卖”,真是不哈不广,又哈又广,不冷不热,又冷又热的奇特美食,是红河人兼容并蓄的见证。到红河如果没有吃凉卷粉,就像到北京没有吃北京烤鸭一般。
吃凉卷粉烧豆腐标配,红河的豆腐是选用哈尼族高寒山区的大豆,用石磨研磨,再用红河的“石膏精”点制而成,在红河吃烧豆腐,不仅仅是味觉的享受,还能感受红河人民纯朴的民风民俗。红河的豆腐是选用哈尼族高寒山区的大豆,用石磨研磨,再用红河的“石膏精”点制而成。到红河你要是能吃到豆腐圆子也算是你的福气了。
在红河吃烧豆腐,不仅仅是味觉的享受,还能感受红河人民纯朴的民风民俗。解放前,少数民族读书人少,不会算账,不是一毛几个,就是一把几毛,至今吃烧豆腐保留了传统,也是每人五元,妇幼、老少无欺。据说阿白娘做得豆腐软嫩可口,凉卷粉更是然人吃过常回味。
说起傣味,相信大家都很熟悉,我挑几种比较有特色的糯食和虫子说说。红河人过年不做年糕,也不做饵块,做糯米粑粑、米花、粑粑条和麻脆,做这些都是阿白娘的拿手活。
马帮人常常骨肉分离,因此不仅中秋盼团圆,连春节也期盼团圆,所以春节必须吃做成圆形的糯米粑粑和米花。糯米粑粑和米花储存时间长,方便携带,所以是马帮人必备食品,同时寓意家人早日团圆。
随着红河人的暴富,红河人的精神生活也日益丰富,看戏便进入了日常生活之中。每当阿白娘常说起看戏时,脸上总洋溢着幸福的微笑。看戏时,主人们坐在前排,桌子上摆满瓜子和糖果,米花和粑粑条是必不可少的,麻脆做成菱形,寓意马帮人做人要有有棱有角,敢做敢当,是红河特有的食品,即可当菜也可当主食和零食。仆人们则坐在后排,同样吃着瓜果零食。演出不要门票,主人们都会给他们一些铜钱,看到高兴处往台上扔钱便是,好的戏帮,满台都是白花花、“红”彤彤的银元和铜钱。
虫子主要以蜂蛹、知了、臭屁虫、竹虫、蜻蜓和虾巴虫等为主,油炸后是上好的下酒菜。虫子看着恶心,吃着舒心;臭屁虫闻着奇臭,油炸后吃着奇香。由于虫子热带河谷较多,所以把虫菜归为傣味。
在那个缺吃少穿的年代,阿白娘能做的菜多着呢,攀枝花、玉合花、苦刺花、满安叶、刺桐花等,经过她的焯、漂、炒等工序,放入哈尼豆豉和其它配料都能做成无比的美味。
阿白娘到了谈婚论嫁时,主人为她操办了婚事,并生有一子。孩子出身后,丈夫随主人到老挝走马帮,恰逢新中国成立,其丈夫随主人在老挝安家,阿白娘致死也没有再见到丈夫一面。令人欣慰的是改革开放后,丈夫终于有了消息,时常会从老挝寄一些书信和钱物。和书信一起寄来的,还有一张在老挝的全家福。阿白娘用当时能买到的最精美的镜框,把它装裱起来,挂在堂屋正中,凡是来人,都要引到相框前,盈着幸福的热泪,向来人一一介绍:这是我丈夫,这是我丈夫在老挝讨的小老婆,这是大儿子,二儿子,三姑娘,四姑娘......
阿白娘是幸运的,她有个亲妹妹,新婚不久丈夫就走烟帮,孩子都没能见到一面,她一生都在打听丈夫的安危,可致死都没能在有生之年听到丈夫的下落。如今,阿白娘已去世很多年,但一提起她,五十岁以上的红河迤萨人都记得起他的音容笑貌,记得起街坊对她的好评。
据统计,红河像阿白娘这种为了杳无音信的丈夫,守寡致死的马帮红颜有数百人之多,这些马帮红颜大多“上得厅堂,下的厨房”,并且能做得一手好菜。在丈夫远赴异国他乡的日子,她们凭借自己的汗水和才艺,抚养了一个个马帮的后代。
红河迤萨是一个移民城市,各民族在此和谐共处,红河人民就像涛涛的红河水一样,以博大的胸怀积小流而成江河,红河的美食文化就像红河马帮精神一样具有博取众长、兼容并蓄的特点,红河地域特色鲜明的马帮美食文化在今天彰显了其独特的魅力,在不远的明天也将得到更多人的青睐。
来源:梦想红河
责编:王美红
hhrb_rw投稿邮箱|rwhh.cnQ群|长按上面图片,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