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个是拓展新用途,思考着去用。《伤寒论》原先就说了治这几个病,那么后世的医家其实已经有了很大的拓展。我们在今天的临床当中所遇到的病跟古代医家也不一样。我们所遇到的是现在的病,你知道它是什么病,而古代人并不知道它是什么病,或者只知道它的症状。我们要去推演原文当中的病证或症状,去想现在它可能是什么病,这和古代人看病的思维方式肯定是不一样的。你要去拓展它的新用途,要思考着去用,这是需要多体会,多探索的。当然也不是说《伤寒论》就包打天下,还有很多病证你再怎么用《伤寒论》的方子也没效果,还要去发展新的方,这是另外一回事。所以从《伤寒论》方如何运用的角度来说,主要就是这两条。受限于篇幅,今天举2个例子,来说明一下第一种运用思路。
例1:
桂枝甘草汤证,在宋本第64条:
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方二十七。
桂枝四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很简单,就两味药,桂枝和甘草。康平本跟宋本文字是一样的,但是它在康平本里是追文,尽管是追文,也还是有临床价值的。因为虽然它是后期作者的东西,但是它描写的也是这样一个具体的病,并且有一个具体的方,所以还是有它的临床价值的。我们来看一下医案:
王某,女,65岁。
年1月11日初诊。
主诉:心慌半个月。
病史:近半个月来每天均有心慌、出汗、乏力、手抖,持续半小时左右,要用两手交叉贴紧胸口按压方舒。有时胃脘痛,用热水袋贴紧胃脘部好转。今查心电图:左室高电压,ST-T改变。素有高血压、脑梗死、眩晕病史,服降压药后血压控制尚可,服中药后眩晕已明显缓解。舌质淡红,脉细。
处方:桂枝15g,炙甘草15g,7剂。
效果:服上方4剂,上症大减,昨今两天均未再发。舌质淡红,脉细。
这是我在年遇到的一个患者。她是我的一个老患者,原先看病是因为头晕,我给她吃中药后,头晕基本上缓解了。现在来是因为心慌。大家看她的这个症状表现是不是和宋本第64条一样啊?实际上这一条是说出了很多汗之后心阳不振,而我的患者她本身就有心阳虚,所以自汗、心慌、乏力,然后要按压,所以我就开了两味药。前面4天吃完之后,症状大减。之后没有发而来复诊。这说明两味药也是可以有效果的,不用怕。
例2:
韩某,女,41岁。
年4月24日初诊。
主诉:上腹胀加重2个月。
病史:素有胃病史,曾服过不少中药,效果不明显。近2个月上腹胀明显,下午2点开始至晚上,上腹胀满隐痛、辘辘有声,纳可,无泛酸嗳气。伴乏力腰酸,畏寒,大便一日1~3次,有时溏薄;易怒,难以入眠。目前服思诺思。月经周期23天,经期6天,色鲜红,有血块。过去体胖,结婚后变瘦。舌偏胖,脉弱。
患者上腹胀,加重2个月。她一直有胃病,以前吃过不少中药,效果不明显。一开始是别人介绍来看病的,她也是将信将疑,因为吃过不少药,没什么效果。大家从患者上述的病史表现来看看是什么证候。
这是苓桂术甘汤证,宋本第67条:
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方三十。
茯苓四两 桂枝三两(去皮) 白术 甘草(炙)各二两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这个患者的胃胀就是心下逆满。苓桂术甘汤可以治疗心下逆满,所以也就可以治疗胃胀。而与苓桂术甘汤类似的方剂五苓散的原文当中就提到治疗痞证。其实五苓散证和苓桂术甘汤证是差不多的。“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这个患者就有头晕,所以苓桂术甘汤很合适她。康平本的相应条文:
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茯苓桂枝甘草汤方
茯苓四两 桂枝(去皮)三两 白术 甘草(炙)各二两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与宋本基本上是一样的。那我为什么又把它写出来呢?你们发现没有,康平本这里是有笔误的?上面是“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而下面却是“茯苓桂枝甘草汤方”,没有“白术”了,可再下面的方子里面又有白术了。显然这是有笔误的,因为康平本是手抄本。再看《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里面说:“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这是一个饮证。“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这是《金匮》里面的条文,我们也可以参考。所以我开了下面的处方,还有后续的复诊。
处方:茯苓60g,桂枝20g,白术20g,甘草6g,14剂。
年5月8日二诊:药后上腹胀大减,现只有晚上才有腹胀感觉。精神已振,大便如前。服中药后即停思诺思,本来要2~3小时方能入眠,现在1小时就能入眠。舌淡红,脉弱。
处方:守4月24日方,加肉桂3g,灵芝15g,7剂。
年5月15日三诊:初服上方胃有不适,去肉桂后,胃无不适,过2天后又加入肉桂,胃仍无不适。上腹胀的感觉比上周又有所好转,辘辘之声已除,大便基本正常,但仍畏寒。舌淡红,脉弱。
处方:守5月8日方。加附子6g,干姜6g,*参15g,人参粉5g(早上空腹吞服),7剂。
年5月22日四诊:上腹胀满隐痛已除,眠安(能睡7小时),大便1天1次,有时溏,乏力。舌淡红,脉弱。
处方:守5月15日方。改附子9g,干姜9g,*参30g,7剂。
年5月29日五诊:上周因吃枇杷十几只,引起胃脘隐痛,至今下午仍有胃脘隐痛,持续到晚饭后。舌淡红,脉弱。
处方:桂枝9g,白芍20g,炙甘草9g,生姜3片,红枣6枚,蜂蜜1匙,九香虫9g,7剂。
年6月5日六诊:胃脘隐痛除,眠安。舌淡红,脉弱。
处方:守4月24日方。加附子9g,人参粉3g(早上空腹吞服),7剂。
年6月12日七诊:诸症均安。过去夏天不怕热,很少出汗,现在较以前汗有所增加。舌淡红,脉弱。
处方:守4月24日方。加附子20g(与生姜3片一起先煎20分钟),人参粉3g(早上空腹吞服),7剂。
患者过去也曾较长时间服用中药,但疗效不明显。所示服用药物均为大方,药物众多。所以患者初诊时说,这次虽来看病,但并不抱很大信心。没想到,服用一张只有4味药的处方,效果却非常好。五诊时因饮食不慎,出现了胃脘隐痛,改用小建中汤加九香虫,病情又很快得到了控制。七诊时反映的出汗增多,实际上表明的是整体身体素质的改善。
我就给她开了4味药——苓桂术甘汤。一开始她说你给我开的药只有4味啊,以前的医生都至少十几味、二十几味。我说你吃了看看再说。复诊时说上腹胀大减,时间缩短了,程度减轻了,精神也好了,不吃思诺思睡眠也好转了。
后来复诊因为有畏寒,所以加了附子、干姜、*参,等于说附子理中汤也加了进去。
再后来的复诊,因为吃了十几个枇杷,引起了胃痛,这次给她开的是小建中汤加九香虫,也就7味药。吃了之后,胃脘隐痛也好了。继续吃苓桂术甘汤加附子,以后就好了。而且她说现在6月份,过去夏天是不怕热的,很少出汗,现在出汗增加了,实际上就是气血足了,出汗增加说明整个身体的素质是改善了。
本文摘自《半日临证半日读书·二集》
……以下是广告时间……给大家推荐《半日临证半日读书·二集》,点击阅读原文可直接购买内容简介
国医大师朱良春教授曾说:“邢斌同志喜读书,善读书,勤临床,是青年中医之佼佼者。”年邢斌先生出版的《半日临证半日读书》一书,是他临证、读书、思考有得之作,出版后颇多好评。“半日临证半日读书”八字一时间成为很多中医人的理想。
此书出版后,邢斌先生一如既往读书临证,又撰写了不少医论、医话、医案。纵论古今,解析医理,或阐释辨证眼目,或畅述临证思维,或介绍方药心法,运思精深,时有新见。现结集为《半日临证半日读书二集》,这是一部体现“有思想的临床、有思想的学术”之精神,医文并茂之佳作。
作者简介
邢斌,全职的中医爱好者(中医的临床实践者、研究者与教育工作者)和执著的理想主义者。
爱自由,喜思想,常说读古书当求原意、求真意,要与古人心灵沟通;做临床要见微知著、切中肯綮,有如福尔摩斯探案,故颇好此两项心智游戏。
临证方面: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不拘一格,自出机杼。并自创针灸新法,临证常获立竿见影之效。
著述方面:著《方剂学新思维》《半日临证半日读书》《伤寒论求真(上)》《半日临证半日读书二集》,主编《危症难病倚附子》《祝味菊医学五书评按》《现代名医圆机活法与达方效药丛书·哮喘卷》与《中医思想者》文丛(共两辑)。
教学方面:着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由思想的精神。曾在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中医各家学说、方剂学新思维等课程,在上海应象中医学堂教授古典汤液学,年成立邢斌针药结合工作室。
版权声明本文摘自《半日临证半日读书·二集》,作者:邢斌。由中医出版整理发表,王顺编辑,袋鼠医学转载,转载时请注明出处。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