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儿子睡前听讲故事,连续几天挑选的都是同一本书——《放屁虫的日记》。童话故事色彩鲜明,绘画生动,奈何我做猎头好多年,更愿和你分享其背后衍生的思维角度的问题。
故事很有趣,运用拟人的手法,记录了一个小放屁虫的日常。从日记的叙述里你可以看到它开始是从一个害虫的角度讨厌自己,再到后来从欣赏自己的角度去愉快地活着。
哎呦,你的角度变了,这个世界也会发生改观了呢!
那如果你是小放屁虫的领导呢?
读着故事,思绪翻腾,不禁让我想到稻盛和夫先生在企业管理中知人善用的思维角度——取其所长,避其所短。又想到了孔圣人对人才分类的思维角度——将人才根据动静两种不同的性格分为了仁者和智者,从而因材施教。
作为猎头顾问,我们常常在不同的角度间观察——企业的角度、人才的角度、猎头顾问的角度。
在帮助企业和人才相互磨合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一个问题:有的时候这个人才刚开始是符合企业需求的,而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之后,反而会变得人岗不匹配。
我们站在中立的角度,客观地分析问题所在,给到双方的建议是要在同一个价值观的体系之下,明确共同的目标,方向一致地共同努力进步,同心同德地去实现愿景。
不忘初心与与时俱进并不矛盾,如果你秉承“以终为始”的信念。
《易经》六十四卦,其中六十三卦都是吉凶易变,“易”其一意为“变”。唯有谦卦这一卦,无论从整体还是分解到任何一爻,都是“吉”。
作为职场中人,要随着企业情况的变化而多角度地分析、考虑问题,思变地提出解决方案。
达尔文的进化论提出适者生存。因此,人才应该是随着企业的发展,始终持有谦虚之心,不断地改进,跟上企业的步伐,不仅要站在自己这个管理者的角度,更要站在老板和员工的角度去多维度地思考,多角度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和思路,为企业谋发展,为员工谋福利。
这正是所谓的“无我,利他,才是自利的美好延伸”。若一根筋地只用经验主义和惯性思维,不思变,不求变,那自然优胜劣汰。
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也是从认识论的角度立意,用诗的形式阐述出了生活的这一哲理。越了解全貌,就越会对问题有全局性的认知。
再结合自己的价值观,以及批判性思考,就可以得出更具有实践意义的结论。
在职场里,面对领导,很多人选择“能不见就不见”,特别怕和领导待在一起,由此也就失去了很多与领导交流的机会,也就少了很多了解领导看待问题的方式和角度的机会。
曾子说的一句话:“用师者王,用友者霸,用徒者亡。““用师者王”:就是领导者非常谦虚,尊奉真正贤能之人为老师,从而“王天下”成大功。
周武王用姜太公尊之为国师,其后文王逝世,武王继位,又用姜太公并尊为尚父。汤用伊尹,齐桓公用管仲尊之为仲父,燕昭王用郭隗,都是用师。
“用友者霸”:就是领导者对下属像兄弟朋友一样。刘邦用萧何、韩信、张良,苻坚先生用王猛,刘备用诸葛亮等等,都是用友。
“用徒者亡”:是指专用言听计从、唯唯诺诺、顺人喜好的人,那是必然会失败的。
这是曾子体察历史经验而后据以说明历史兴衰成败的用人大原则,是古代施行王道,招揽人才的办法。
“用徒”让自己感到快乐,“用友”让自己受到约束,“用师”却让自己受到压抑。这都是从不同的思维角度来考虑如何用人。
归纳整合一下自己的人脉资源,站在不同的角度去调用好人际关系,用师也罢,用友也好,都是希望未来越来越好。无论是儿童教育的小故事,还是古人训诫的语录,多角度思维的方式应该是一脉贯通的。
你懂你自己,你懂用你的人,你懂你用的人,三双慧眼送上,与君共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