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所含成分十分复杂,经高温煎煮后,这些成分之间会发生各种化学反应,从而生成许多新的化合物,这些新的化合物有时候会出现一些特殊的现象。
米糊样沉淀(泥糊样沉淀)如果医生给您开的组方中若含有鞣质、生物碱、有机酸、苷类、淀粉、糖等多种成分,煎煮后会形成一些米糊样不溶物,生物碱类与酸类物质易形成不溶物,如*连与甘草共煎会形成沉淀等。
絮状沉淀(咸豆浆样沉淀)如果你喝过咸豆浆的话,就会在碗底会发现白花花的固体豆腐花,原因是因为豆浆本身是胶体,在里面加入盐(氯化钠),会使蛋白质胶体发生凝聚现象,因此产生絮状沉淀。而许多动物类中药材中正富含蛋白质,如九香虫、土鳖虫、全蝎、水蛭等,碰到相似情况,可能会产生类似于咸豆浆样的沉淀。
类似果冻样现象中药中有众多富含淀粉的品种,如山药、天花粉、芡实、三叶青、姜半夏、法半夏、薏苡仁等。在经过高温煎煮(℃)后淀粉受热(淀粉一般在60-70℃开始糊化),淀粉颗粒膨胀凝结,形成粘稠状液体,降温后形成半凝固状态,但在重新加热煎煮后,会恢复液体状态。
类似肉冻样现象鱼汤、肉汤会凝结,是因为肉中(特别是皮中)含有动物胶的缘故,溶液中只要含有1%~5%的动物胶或者含0.2%的植物胶,就会形成“冻”,这是因为高温下胶分子是分散的,当温度冷却下降时,胶分子逐渐会彼此联结成冻。
中药中有许多含有动物胶的品种,如龟甲胶、鳖甲胶、阿胶、鹿角胶等,在煎煮放凉后会出现类似肉冻样的现象。
以上的一些特殊现象为中药成份及组方变化所致,在出现此情况后,重新加温煎煮会恢复液体状态,不影响中药质量,可放心服用。但要注意的是假若你的中药液出现胀包、药液有酸败味时,就不能服用了,那才是真的变质了。
药材气味不对?其实是药性天生如此在我们药师的工作中,经常还会遇到患者来反映:医生,我的药怎么这么酸啊,是不是坏啦?我的太子参怎么有股霉味啊,是不是变质了啊?之类的问题。
其实这种情况很多都是因为中药材本身固有的气味导致的,并不是中药变质了,要知道我们的中药并不都是苦的,在锅里变成药液之前,他们都有各自的特色,辛、甘、酸、苦、咸,这是中药的药性,也形成了它们固有的味道。
不同的中药有不同的气味,当我们的处方里含有五味子、覆盆子、乌梅、金樱子等具有酸味的中药时,我们的煎药就是酸酸的味道了。薄荷的味道是凉凉的,风油精、牙膏里我们都可以看见它的身影;藿香、佩兰的味道很好闻,于是我们做成了香袋挂在身边;草果、砂仁芳香浓郁,冬日的火锅里缺他不可。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中药的气味都那么让人讨喜,哪怕它们的药性对人体确实有益处,上文提到的太子参就是其中一个,有股霉霉的味道;土鳖虫、蜈蚣等更有一股臭臭的味道。独特的气味体现了药材们独特的药性,结合在一起才有了最后你手上这碗药液不同的作用,所以不必因为气味的“异样”而惊慌。
(内容来自网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