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艺术不要特权
当真的艺术越来越少,而艺术家也不再较劲时,艺术已经成为安慰我们生活的几粒药片。而每个个体的灵*都觉醒的时代仍然没有到来,我们并没有时刻处于艺术的生活中。艺术从来不是谁的特权,它应该像吃饭睡觉一样正常和平易。问题在于许多人早已被社会灌输给他们的所谓艺术观念与习气所熏染,在不知不觉中用自己也全然未觉的粗陋审美武装了自己,并为其蔓延发挥着载体的功用。 目前许多艺术从业者的创作状态已经脱离了对艺术的真正严肃意义上的执着探索,人们似乎已经不在乎自己能创作什么,而更在意收获了什么,这些“收获”都是和艺术本身没有关系的。假如非艺术家们继承了艺术家的衣钵,就像假和尚做了住持,危害是可想而知的,尽管如此,王曜仍然愿意假设有纯粹艺术的存在,并乐于满怀理想地去探讨公共艺术。《用视觉去生活:公共艺术日本行》(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年3月版)以大篇幅刊登东京的艺术馆、立川的公共艺术园区、箱根雕塑公园的公共雕塑的图片,旨在介绍给普通读者一些方法,帮助他们了解如何感受公共视觉艺术,将普通人的生活和美、艺术联系起来。王曜认为,处于审美混沌状态的普通大众才是构成艺术建设扎实而广大的群体基础。 书中提到的日本公共雕塑,其作品之多元、所营造氛围之舒缓闲逸恰是带有一定程度的视觉强迫倾向的欧洲雕塑公园所不能及的。这些公共空间的雕塑作品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纯艺术,但街边小酌、邻居攀谈类的作品于彼处是那么真诚和贴切。有很多城市雕塑总是摆出艺术作品的样子,夸张的形态张扬着扭曲,背后作者苦楚的面庞不一定是为了艺术,或许只是为了成就一个艺术家之名。 “美或艺术不是视觉本身,而是视觉所带来的。我们不要把视觉做成壳子,而要将形象植入那些具体事物的背后,寻求以视觉来阐发真理的途径。我期待的公共艺术是能够不断地唤醒公众心灵的催化剂,是建设一个真正艺术的有效手段。”作者如是说。 为了发挥公共艺术启迪心智和审美的社会属性,书中建议在选择艺术家和设计师设计公共艺术及城市雕塑时,可以将对艺术性的要求定位在适当拔高于该区域广大受众的审美接受层面。公共艺术领域应着力创造百姓可以接受的作品,那不是顶级的艺术,不是为凸显某个艺术家的个性和私欲,但它却是实在的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