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证实践中,常用的通法有多种,如温通法、行气通络法、活血通络法、搜风通络法、益气通络法等。这些都是古人所说的“通则不痛”的具体体现。其中,温通法主要用于寒湿痹阻经络,常用桂枝、附片、乌头等药物;行气通络法则适用于痹症气滞较盛者,常用香附、木香、枳壳等药物;活血通络法则用于久痹而气血瘀阻盛者,常用丹皮、赤芍、土牛膝等药物;搜风通络法则常用于风寒湿气深入经络,气血阻痹而致痿软不仁者,常用蜈蚣、全虫、乌梢蛇等药物;益气通络法则适用于气虚无力运血而致痹阻者,常用黄芪等药物益气。
这些治疗方法的选择和应用,都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以及风寒湿气的盛衰来进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温阳通络,达到治疗痹症的目的。益气通络法是一种独特的中医治疗方法,旨在调和气血,疏通经络,恢复身体的平衡与和谐。以下是该方法的几个核心要点:首先,温通法。对于因寒湿痹阻经络导致的疼痛与不适,温通法通过运用温热药物或疗法,如艾灸、温针灸等,来温散寒邪,通利关节,使气血得以顺畅流通。其次,行气通络法。当痹症气滞较盛时,气机不畅,经络受阻。此时,行气通络法通过运用具有行气作用的药物,如柴胡、枳壳等,来疏通气机,调和气血,从而缓解痹痛。再者,活血通络法。对于久痹而气血瘀阻盛者,活血通络法采用活血化瘀的药物,如红花、桃仁等,以活血化瘀,通利关节,恢复气血的正常流通。此外,搜风通络法也是益气通络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当风寒湿气深入经络,气血阻痹时,搜风通络法通过运用具有祛风散寒、通络止痛的药物,如羌活、独活等,来驱散风寒湿邪,恢复经络的通畅。最后,益气通络法本身也强调气虚无力运血而致的痹痛。在这种情况下,通过运用益气药物,如黄芪、党参等,来补益气血,提升身体的正气,从而增强机体自我修复能力,恢复经络的正常功能。总之,益气通络法是一种综合、系统的治疗方法,它根据不同的病情和体质,灵活运用各种药物和疗法,旨在调和气血,疏通经络,恢复身体的健康与平衡。倡导使用甘温辛热类药物来治疗痹症,这一观点与仲景的思想不谋而合。桂枝,作为一种温通阳气的药物,对于痹症的通阳行痹具有显著效果。无论痹症的类型如何,桂枝均可作为治疗的首选药物。附子、乌头、天雄,这些药物的功效都集中在温中散寒、除湿止痛上。附子在温中回阳、壮元阳方面表现优异,而乌头与天雄则在散寒除湿止痛上更胜一筹,尤其是天雄的功效最为显著。因此,在临床治疗痹症时,除了痹症日久化热、热势较盛的情况外,我常常会使用附子、川草乌等药物。对于附子的用量,我一般会选择较大的剂量,有时甚至会用到大量。对于阴寒内盛、拘挛疼痛剧烈的痛痹,我通常会选择乌头、天雄与其他药物进行配伍。特别是对于那些痹症行动不便,甚至卧床不起的患者,乌头、天雄更是必不可少的药物。为了确保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我会对附片进行特殊的处理。先用开水煎煮30-60分钟,然后再加入其他药物一同煎煮。这样既可以减轻附子的毒性,又可以充分发挥其味厚、汁浓的特点,从而提高治疗效果。对于乌头与天雄的煎法,我遵循仲景的大乌头煎制法,与等量的白蜜一同煎煮3-4小时,以去除其毒性,增强止痛作用,并延长疗效。在临床应用中,这种治疗方法不仅效果显著,而且从未发生过中毒反应。当然,万一出现川草乌中毒的情况,我会及时采用甘草、绿豆等药物进行解毒。通过观察,这种方法对于川草乌中毒的早期或轻型患者,效果确实显著。总的来说,治疗痹症并不仅仅局限于甘温、辛热类药物。对于痹症日久有化热趋势的患者,我也会灵活应用仲景的桂枝芍药知母汤等清热除痹的方剂。这种因病施治、灵活变通的治疗策略,使得痹症的治疗效果更为显著。调理脾胃,乃养生之大道,治痹之关键。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强健则气血充盈,四肢百骸得以滋养,痹症自然无从谈起。因此,在治疗痹症时,我常于治痹方中精心配伍白术、淮山、茯苓、苡仁、砂仁、白蔻、扁豆等健脾、醒脾之良药。白术,甘温补中,健脾益气,为健脾之要药;淮山,甘平入脾,能滋补脾胃,与白术同用,相得益彰。茯苓,淡渗利湿,健脾和中,可去脾胃之湿邪;苡仁,甘淡微寒,利湿而不伤正,为健脾利湿之佳品。砂仁、白蔻,辛温芳香,能醒脾开胃,行气化湿;扁豆,甘微温,健脾和中,消暑化湿,为夏秋季节常用之良药。然而,若遇严重脾胃功能失调者,则需配以东垣补中益气汤,峻补中气。此方能升阳举陷,调补脾胃之气机,使升降有序,杜绝生湿之源。如此,痹症得以根治,愈后不易复发或减少复发之虞。总之,调理脾胃乃痹症治疗之根本,需贯穿于痹症治疗的始终。通过精心配伍健脾、醒脾之药,配合补中益气汤峻补中气,可使痹症得到根本治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病案举例:曾某,男性,年仅30岁。在初诊之时,他痛苦地描述四肢关节疼痛拒按,痛得难以忍受,严重影响了日常活动。特别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