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香虫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李时珍是哪个朝代的即使没看过本草纲目
TUhjnbcbe - 2024/9/16 21:53:00

李时珍是明朝的人,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州(今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人,明代著名医药学家。与“医圣”万密斋齐名,古有“万密斋的方,李时珍的药”之说。

李时珍自幼聪颖,颇好医方,十八岁时,被楚王府聘为奉祠正(官名,掌管祭祀)。嘉靖三十一年(年),著成《本草纲目》,共收入种药物,附药方多则,插图幅,对每一种药物的名称、性能、用途、制作都作了说明,并且改正了前人关于药物的许多错误和含混的记录,它是我国16世纪以前医药学的丰富总结,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

李时珍的父亲李言闻是当地名医,李时珍继承家学,尤其重视本草。李时珍在阅读古典医籍《内经》时,发现其中有一篇关于“蕲蛇”的文章写到:“捕蕲蛇,剧毒,与紫花蛇同也。”但并未详细予以记述。这引起了李时珍的兴趣,他便开始寻找关于“蕲蛇”的记载。但是,“蕲蛇”常常将人毒死,一般医家对它都非常恐惧,不愿研究。经过反复思考,李时珍决定亲眼目睹一下“蕲蛇”的形态,以解开久存心中的疑团。

一天夜里,风雨交加,李时珍与徒弟庞宪披荆斩棘,顶风冒雨去寻“蕲蛇”。他们在一老农家住宿,向主人借来狗皮,来到屋后竹园的一个破洞边守候。夜深人静,山风吹来,“蕲蛇”凄然作响,毒蛇出洞。李时珍让庞宪取来灯火照明,自己手执长叉迅速向蛇扑去。那条蛇怪眼圆睁,毒牙毕露。李时珍用长叉迅速将蛇挑起,只见毒蛇昂首垂尾,仰鼻朝天,反将身体卷成一圈,舌中吐出毒信,两次欲向李时珍扑来。“定!”李时珍暗暗告诫自己,“我是为了救人性命而来。”旋即将长叉向蛇眉心穴猛戳下去,正好穿入蛇口,将舌尖抵住。这时毒蛇竭力挣扎,“吱吱”有声。“师父当心!”庞宪提醒道。“不要紧!”李时珍顺手又将一长叉戳入蛇口。两支长叉交叉深没蛇口。李时珍松开左手长叉提眉心毒蛇。仅这一提,那毒蛇便拼命往洞里缩去。“糟!想退缩!”李时珍于是用两支长叉将蛇拉了出来。

回到住处后,李时珍详尽地观察了“蕲蛇”的形态并记下:“头似猫、身似蛇、无足无鳞、黄皮白花……”他还发现,“蕲蛇”被戳中要害后,“伤其三寸则手足如制……”由此领悟出针灸取穴道理。他曾对弟子庞宪说:“前人有的搞错了针灸取穴的位置。”在实践中李时珍验证了针灸取穴的正确性。

李时珍在遍访各地名医和药农之后,收集到许多古书典籍和地方药籍的书稿。在研究这些典籍书稿的过程中,他纠正了药物的一些错误和含混的记录。为使读者能够了解药物的真实形状、颜色和气味,他往往把药物和植物一一加以对照比较研究。他还把研究结果制成许多彩图,“以辨百物之形”。

他在书中详细地记述了各种药物的名称、性质、用途、用量、禁忌以及采集、加工、炮制方法等。其中有些药名是根据药物的实际效用命名的。如“忍冬”(金银花)“豕韦”(豨莶草)“地肤子”(扫帚苗),都是根据它的实际用途命名的;有的名称是根据该植物的性能命名的,如“黄精”,是取其根茎像姜黄而能服食补人的意思;“瞿麦”是取其茎有瞿麦草而得名。

在《本草纲目》中,“释名”一项特别重要。李时珍在这方面下了很大功夫。他认为:一种药物有好几种名称是受方言影响;有的药因古代字义不准确或含义演变而另生他名;有的药是从其他植物中借名;有的药则是假借他物的名称。弄清每种药物的“

1
查看完整版本: 李时珍是哪个朝代的即使没看过本草纲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