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hjnbcbe - 2024/8/15 23:49:00
刘禹锡像(资料图片)自幼多病,遍览医书刘禹锡是唐代诗人,作诗风格豪迈,“其锋森然,少敢当者”,被好友白居易誉为“诗豪”。“诗豪”刘禹锡还有另一重身份,就是良医。说起来,人们可能不信。刘禹锡久病成医,医术相当不错,还著有医书《传信方》流传后世。自幼多病的刘禹锡是洛阳人,字梦得。公元年,他出生于一个书香之家,因身体羸弱,从小饱受“针烙灌饵”之苦。年纪稍长,他在攻读诗书之余,深感医学知识的重要,便开始拜访名医,并遍览《本草》《素问》《小品方》等医学著作。熟读医书之后,刘禹锡又“学切脉,以探表候”,并收集各种医方,学着炮制药材。他的医术达到了什么程度?用他的话说,就是“其术足以自卫”,自己和家人生病,不用再去找医生了。不仅如此,他还为别人治病,且不出手则已,一出手就“疾辄良已”,有医到病除的效果。公元年,22岁的刘禹锡进士及第,两年后担任太子校书。他被赞为“有宰相之才”,仕途却并不顺利。多年后,他在扬州初逢白居易,便以一句“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总结了自己半生被贬的经历。公元年,刘禹锡和好友柳宗元一起,参与了王叔文主导的“永贞革新”。这次政治革新以失败收场,二人均遭贬谪。10年后,刘禹锡被召回朝廷,即将得到重用,可是因诗句“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有讥讽满朝文武之意,再次被贬,到岭南当了连州(在今广东清远)刺史。当时的连州偏僻、荒凉,百姓十分贫苦。有一年,这里疾病流行,刘禹锡忧心如焚。他向广西柳州的柳宗元等人求助,柳宗元把自己收集的药方寄来,一试果然有效。百姓摆脱了疾病困扰,生活恢复正常。刘禹锡看着眼前的药方,有了一个想法,那就是编撰一部医书,造福更多的人。撰《传信方》,治病救人刘禹锡编撰的医书,就是《传信方》。《谷梁传》中说:“《春秋》之义,信以传信,疑以传疑。”刘禹锡为医书取名“传信”,意思就是所录之方均经过检验,确认有效。为证明这一点,他在收录药方时,“多以医论当前,后附以验案”。一个个真实的案例,也增强了医书的可读性。比如,用芦荟治湿癣,是他少年时在楚州(今江苏淮安)学到的。《传信方》中说:“予少年曾患癣,初在颈项间,后延上左耳,遂成湿疮浸淫。用斑蝥、狗胆、桃根诸药,徒令蛰,其疮转盛。偶于楚州,卖药人教用芦荟一两,炙甘草半两,研末,先以温浆水洗癣,拭净敷之,立干便瘥,真神奇也。”刘禹锡患湿癣久治不愈,偶尔从楚州的卖药人处得了一个偏方,用后竟不再复发,确实神奇。这一类的药方,他在书中收集了50多个,包括用大蓝汁(板蓝根)加雄黄、麝香治蜘蛛咬伤,用大豆、生姜治腹胀等,药材易得,用法也比较简单。得知刘禹锡要编医书,公元年,柳宗元为他提供了一个治霍乱盐汤方,次年又送来治疮方和治脚气方。这些都是柳宗元亲自检验过的方子,刘禹锡欣然接受,把它们收入了《传信方》。这部医书所收的方子,为什么强调经过检验?刘禹锡在他的《鉴药》一文中给出了解释。他说自己有一次生病,吃东西不知其味,血气也不通畅,身上火烧火燎地难受,只得求医。医生诊断后让他服药,并告诉他病一好就停药,千万不能多服。结果,刘禹锡没遵医嘱,吃了大亏。他服药后,感觉“腿能轻,痹能和,涉旬而奇痒绝焉”。为巩固疗效,他又多服了几天,不料导致药物中毒,浑身直冒虚汗。医生赶来后,让他服下解毒的药,这才化险为夷。《传信方》成书之后,刘禹锡又提出自己的医学主张,就是预防为主、治疗为辅。他认为,很多人平时不读医书,一生病就大把花钱治病,倘若遇到庸医,丢了性命才是最悲哀的事。“刘白”相聚,同居洛城医书编成的时候,刘禹锡不到50岁,还在连州任上。后来,他又到和州等地任职,直到公元年才被朝廷召回。这一年,刘禹锡已经55岁。回京途中,他在扬州遇到了同为55岁的白居易,两个人一见如故,遂成莫逆之交。此后两年时间,他们互相赠答的诗就写了多首,白居易称刘禹锡为“诗豪”。更巧的是,白居易晚年以太子宾客的身份分司东都,长居洛阳。刘禹锡65岁时,也得到了同样的美差。一对老友在洛阳相聚,时常诗酒唱和,过着神仙般的日子。在《赠梦得》一诗中,白居易描述了他们结伴游玩的美好时光:“年颜老少与君同,眼未全昏耳未聋。放醉卧为春日伴,趁欢行入少年丛。寻花借马烦川守,弄水偷船恼令公。闻道洛城人尽怪,呼为刘白二狂翁。”如果不是眼疾困扰,“刘白”二人还能玩出更多的花样,可是他们毕竟老了,视力一天不如一天。白居易在《咏老赠梦得》中说:“与君俱老也,自问老何如。眼涩夜先卧,头慵朝未梳。”刘禹锡也在《酬乐天咏老见示》中说:“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为治疗眼疾,白居易一边服用决明丸,一边担心药物无效,有意尝试金篦术。金篦术是古印度治疗白内障的方法,就是用金针刮拨眼膜,使眼睛复明。刘禹锡早就接触了这种医术,有一首《赠眼医婆罗门僧》诗是这样写的:“三秋伤望眼,终日哭途穷。两目今先暗,中年似老翁。看朱渐成碧,羞日不禁风。师有金篦术,如何为发蒙。”幸运的是,白居易和刘禹锡的眼疾通过治疗,都得到了控制。他们互相鼓励,在洛阳安享晚年,久病成医的刘禹锡还分享了自己的心得:“生疾不必太忧心,三治七养谨而慎。”公元年,刘禹锡去世,终年71岁。白居易写诗悼亡,称:“四海齐名白与刘,百年交分两绸缪。同贫同病退闲日,一死一生临老头。”4年后,他也驾鹤西去,从此人间再无“刘白”。刘禹锡留下的《传信方》受到历代医家推崇,在朝鲜、日本等国也广为流传。可惜元代之后,此书逐渐散佚。不过,刘禹锡的心血并未白费。他收录的实用药方中,有一部分被其他医学典籍引用,并因此保存下来,造福后人。张广英来源洛阳晚报编辑周章龙编审王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