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医的深邃理论中,颈椎病的成因与肝、肾两大器官的运作状况紧密相连。中医理论明确指出,“肝藏血、肝主筋”,以及“肾主骨、藏精、生髓”。特别是当人步入中年,大约在“五八”之际,肾气的逐渐衰弱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此时,肝血逐渐不足,肾精也日趋衰少,这直接导致骨髓的生化之源变得匮乏。当骨髓无法充分濡养筋骨时,骨痿筋弱的现象便应运而生,从而引发颈椎的退行性变。《黄帝内经》这一中医典籍进一步阐明了颈椎病的成因。它指出,督脉“属脑络肾”,而颈椎恰好位于督脉的行经路线上。如果髓海不足或督脉受损,颈椎将首当其冲受到影响,进而引发颈椎的退行性变。因此,颈椎病主要被视为人体正气逐渐衰弱的结果。它不仅源于肝肾虚损、气血不足,还与经络的瘀滞不畅、督脉的痹阻不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颈椎病的主要病机。
颈椎病是现代生活中常见的疾病,主要分为四种类型,每种类型都有其独特的症状和治疗方法。首先,气血两虚夹瘀型颈椎病是最常见的类型,患者会出现头昏、眩晕、倦怠乏力、颈部酸痛等症状。这种类型的颈椎病主要采用益气养血、补脑宁神、活血通络的方法治疗,常用的方剂是十全大补汤加减。其次,寒湿阻络型颈椎病主要表现为头痛或后枕部疼痛、颈项强直、转侧不利等症状。患者一侧或两侧肩臂与手指会有酸麻胀痛的感觉,有时头痛会牵涉至上背痛。对于这种类型的颈椎病,治疗原则是祛寒除湿、活血温经、通络止痛,常用的方剂是葛根汤加减。第三种类型是肝肾虚损型颈椎病,患者颈项疼痛、腰背酸软、畏寒喜暖,一侧肢体或四肢酸麻胀痛,甚至出现不完全瘫痪的情况。此外,患者夜尿增多,甚至大小便失禁。对于这种类型的颈椎病,治疗原则是补肝益肾、温经和阳、强筋壮骨,常用的方剂是右归丸加减。在治疗颈椎病时,应注重治本并根据临床辨证施治的原则标本兼治。常用的药物包括熟地黄、首乌、枸杞子、山茱萸、骨碎补、鹿角胶、杜仲等,这些药物可以滋补肝肾、益精填髓、温通督脉;黄芪、党参、白术、当归、白芍、川芎等则可以益气养血,改善大脑供血;威灵仙、木瓜、桂枝等通经活络;川芎、葛根、天麻可引药直达病所。通过合理的药物治疗和日常保健,可以有效缓解颈椎病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近年来,一些专家在深入研究中医理论后发现,根据中医“酸能软坚”的理论,白芍和木瓜具有软化骨刺的功效,对于治疗骨质增生等疾病具有良好效果。此外,威灵仙也被认为可以消除鱼刺鲠喉,因此也被用作治疗骨质增生的良药。葛根在治疗颈项强痛方面有着显著的效果,并且可以引导药物直达病所,因此被视为治疗颈椎病的要药。中医传统用于消食化积的莱菔子、鸡内金,化痰的白芥子,软坚散结的炮甲珠,补肾壮骨、活血通络的川续断、骨碎补等药物,经过研究证实,都有助于改善骨质增生对局部椎动脉的压迫状态,因此成为医家治疗颈椎病的常选药物。此外,一些补益肾气的药物如补骨脂、仙灵脾、肉苁蓉、桑寄生等,以及行气化瘀止痛的乳香、没药、姜黄等也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白芷、红花、土鳖虫、路路通等药物也有一定的治疗效果。研究显示,这些方药具有明显的抗炎、消肿、镇痛作用,可以消除病变椎管内周围软组织的炎症性水肿和充血,解除对椎动脉的压迫,改善头部大脑血液供应,恢复颈椎的活动功能,且无明显副作用。在治疗颈椎病的同时,加强自我保健意识和采取正确的姿势也非常重要。平时应保持行、立、坐、卧的正确姿势,减小劳动强度,避免劳损。同时应选择合适的枕头,年轻人应该少玩手机、少上网玩游戏等,这些措施都对颈椎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